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著述 /国际视协最新科研进展报告(2016)

国际视协最新科研进展报告(2016)

作者:
来自:中国盲协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
人气:5055
2016-11-13


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科学及医疗咨询委员会于2016年5月2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了会议,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报告了各项进展。以下是根据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提供的会议纪要译成中文,供读者分享。译文由内地病友BEAUTY、乡间小道、Sunnie、Fary和Qianfang等翻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会议摘要:

1.针对湿性老年黄斑病变的干细胞移植临床试验:

由日本的M. Takahashi博士主持进行并做报告。

在临床试验中,进行了自体iPSC衍生的RPE表皮的成功移植。在安全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是在第一个接受了自体IPS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的湿性老年黄斑病变(AMD)病人手术一年后获得的。她的视力仍然是稳定的,没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或免疫抑制。
再次移植RPE表皮存活达一年之久,没有发现免疫排斥或不良增殖。
视网膜成像检查显示最初存在的渗出改善明显。在没有进一步的抗VEGF治疗的情况下,最佳矫正视力稳定在0.09(= 18 / 200)。视觉功能问卷VFG得分为- 25。视觉功能从40.7提高到58.3。

由于自体移植是很耗费时间的,并且成本也高,下一步,我们正在准备与HLA 6 loci相匹配的异体移植临床研究。
临床实验所建立的HLA 6个位点纯合的iPS细胞系覆盖了17%的日本人口。我们观察到,在动物实验中,与MHC DR相匹配的IPS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并没有引起任何免疫排斥反应。

我们现在正在准备异体IPS视网膜移植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与HLA匹配或不匹配的iPS细胞免疫反应。

2.由美国的Henry Klassen博士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主持的干细胞在rp治疗中的应用。

广泛的实验室研究已经在多个方面同时进行,其中一个方面是关于RPCs的,即关于视网膜祖细胞的分离实验。随后,将其移植到患有视网膜变性的动物视网膜内。

这些研究揭示了这种方法在治疗其它致盲疾病方面的治疗潜力。

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感光细胞置换来完成,而另一个作用机制,则涉及到营养保持或重新启动宿主细胞。

最近,我们的研究都集中在这后一种方法上,并且将它扩展到人的RPCs的生产上,该生产符合良好生产规范(GMP)要求的条件,并且处于正式的获得IND支持的临床前研究阶段。

获得FDA IND批准,我们开始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玻璃体腔进行RPCs的1 / 2A阶段开放式标签的安全性研究。这项试验包括2个有残余视觉功能的病人组,和一个剂量升级组。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

截止到2016年4月18日,已有19例患者被纳入实验组。患者被分为4个剂量水平进行实验。迄今为止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报告。初步的临床经验支持RP晚期患者.实验方法安全。

3.由Artur V. Cideciyan博士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主持的项目新进展。

针对RPE65-LCA病人的视网膜基因治疗的效果追踪新进展(数据更新)

莱伯氏先天性黑朦(LCA),是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先天性视力下降很严重的RP形式。LCA的RPE65突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形式,它导致生化块视觉周期和大量的视干和视锥感光细胞的光敏感度损失,并且会导致渐进性的视网膜变性和视力恶化。

从2007年开始,几个独立的团体发起了针对RPE65-LCA患者的视网膜基因强化治疗,目标在于使生化块发生逆转,并且在短期内改善视力,在长期内实现拦阻RPE65-LCA患者视网膜病变进程的目标。目前,不同的研究小组已经公开发表了超过20多篇相关研究论文以及许多与此相关的评论及社论。

我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进行的研究,是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下开展的。该组临床实验针对的,是术后年龄在11-30岁之间的RPE65-LCA患者,共15个病例的单眼临床试验。我们持续追踪这些病例的经过治疗的那只眼睛,和未经治疗的那只眼睛的病情发展,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患者在接受基因治疗情况下的长期效果,并且与自然的病史发展做对比。

到目前为止,15例患者中有11 例已进行了连续性术后评估,最少的进行了4年追踪,最长的进行了治疗后长达8年的追踪研究。

我们最近公开出版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治疗与疾病的自然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发现,在治疗后的数天到时数周内,视干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敏感性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在随后的1-3年内会有进一步的改善。然而,这之后的3到5年是一个缓慢的视力提高过程。在这些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无论是经过治疗的部分,还是未经过治疗的视域,其感光细胞核的视网膜层会继续以相类似的速率变薄。随着患者数量的持续扩大,长期来看,我们持续观察到相同的动态视觉变化和视网膜结构的变化。

4、由美国得克萨斯达拉斯西南视网膜基金会的David Birch博士主持的丙戊酸钠(VPA)的临床试验。

丙戊酸钠(VPA)是经过批准使用的药物,它的功用是广谱抗惊厥药,它在细胞培养中也有着很有趣的特点:它可以增加促进视紫红质折迭的产量和突变细胞保护(营养物)的释放。

截至2010年,因为有初步报导,VPA在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觉领域的疗效,从而导致了VPA 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方面的频繁使用,导致此疗法成为治疗RP患者的“改标签疗法”。

然而,这些报告的疗效是基于一个比较小数目的患者的,并且是存在争议的。

为了分辨是事实还是虚构,我们显然需要一个随机的临床试验。于是,2011年抗盲基金会临床研究所(FFB-CRI)分别在美国六个地点开始了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是确定9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患者。为了招募这些患者,这些实验点必须接触超过700个病例,这些病例有明显的占主导地位的遗传特性,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已经发现190多例。

在最终招募的90例患者中,50%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0岁。

从最初的报告可以看出,VPA可能增加患者的视野,主要成果为,经过12个月的VPA治疗,患者视野面积变化到一个中间点的大小(iii4e),这是与安慰剂组(未处理组)相比的视野变化。

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考虑到患者之间的差异,左右眼之间的差异,和实验站点之间的差异,经过对初始数据的分析,未能显示经过VPA治疗的患者有显著受益。仍有更多的分析工作需要开展。

例如,特定的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响应。然而,第一次高水平的数据分析表明,VPA不会引起视野的改善。

5. 针对RPE65基因缺陷导致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2型,英国伦敦摩菲眼科医院开展新的基因疗法试验。
报告人: 罗宾•阿里博士。

今年四月,我们在伦敦摩菲眼科医院开展了一项新的基因疗法试验。这个处于1/2阶段的剂量递增试验,旨在测试这种新的基因疗法载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疗法是用来治疗RPE65基因缺陷导致的莱伯氏先天性黑蒙2型的患者组的。试验有18名参与者,且包含儿童。我们打算今年秋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凯洛格眼科中心成立该项研究的分部。在伦敦的研究人员主要是James Bainbridge教授,而在密歇根的研究人员则是Cagri Besirli博士。伦敦方面的研究受到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资助。

我们开展新的试验,主要是因为相对于狗和小鼠模型在有效性方面取得的成功而言,人体试验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颇为有限。我们认为,当前所有的临床试验数据都表明,现有载体无法完全满足RPE65基因传导的需求,而现行疗法也无法抑制视网膜的病变与退化。尽管视网膜敏感度在治疗后有所提高,该项成果是经高灵敏度测试,如FST测试等证实过的,但是,试验中的RPE65水平不足以产生充足的11-cis视网膜视黄醛。因此,即便是那些大部分视网膜接受过治疗的年轻参与者,也无法获得活跃的视网膜电流图像反应。

虽然11-cis视网膜视黄醛水平的微量增长就能提高视杆细胞灵敏度,达到改善夜间视力的目的。然而,高水平的视黄醛能确保视蛋白可以适度倍增,延缓感光细胞退化。因此,更强有力的载体能表达更高水平的RPE65,产生更高水平的11-cis视网膜视黄醛,从而保护视力免于持续退化和维持白天视力。

现在,我们研发了新的AAV2/5载体,该载体带有优化的RPE65启动项以及优化的密码项Cdna,和先前试验中的载体相比,有千倍级的表达水平的提高。UCL生产出符合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载体,而六月的晚些时候,这种新载体将被用于首例参与者。

6. RLBP1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
报告人:Kali Stasi博士,美国诺华生物医学研究所,剑桥分部,麻省分部。

视黄醛结合蛋白1(RLBP1)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罕见的渐进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目前没有任何治疗措施。该病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15号染色体上的RLBP1基因突变引起,同时,该病也能导致对视觉循环至关重要的CRALBP蛋白的匮乏或功能紊乱。RLBP1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特点是,从儿童早期开始出现严重的夜盲和暗适应缓慢;继而,视野,视力以及色觉等功能会逐渐受损;成年中期后,大部分患者将成为法定意义上的盲人。

临床前期试验在去除了Rlbp1基因的小鼠身上展开,小鼠的遗传缺陷会导致暗适应缓慢和夜盲。该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是,不会伴有视网膜退化。单独的视网膜下注射的AAV8-pRLBP1-hRLBP1——带有腺相关病毒载体血清8型衣壳的互补基因组,能改善经视杆细胞传导的暗适应能力,这项注射是在剂量依赖的情形下完成的,并持续一年。同时,注射此种药剂4到10周后,视网膜电流图像也能呈现出其在视锥细胞改善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在小鼠眼中的视网膜神经细胞裂解物里监测CRALBP基因,展示出小鼠视网膜中载体传导蛋白的表达水平。试验成果最近刊发在行业内期刊上(由Choi等人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题为“由AAV传导的RLBP1基因疗法提高了去除Rlbp1基因小鼠暗适应能力”的文章)。我们也期待这样的药剂也能改善RLBP1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功能。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自然病史的研究,试图更好地了解疾病本身及其发展,也为未来的研发计划提供一些支持。有关自然病史的研究资料尚未出版发行,但在合适的时候将会予以公布。一个有关概念验证的实验,1/2阶段试验目前正在准备中,我们也会尽快完成患者的测试。详细信息请访问:https://clinicaltrials.gov/
https://www.clinicaltrialsregister.eu/ctr-search/search.

7. NightstaRx公司脉络膜缺失症性染色体遗传疾病临床试验。
报告人: 罗伯特•麦克拉伦博士,牛津大学,牛津,英国。

脉络膜缺失症是性染色体遗传疾病,主要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男性。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退化,脉络膜毛细血管和感光细胞的缺损,CHM基因突变导致了持续的视力下降。该疾病的患病率估计在1:50000左右。

牛津大学脉络膜缺失症基因疗法项目由罗伯特•麦克拉伦教授牵头,受英国卫生部和惠康信托基金会共同资助。该试验是基于Miguel Seabra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Seabra教授阐明了脉络膜缺失症蛋白(REP1)的功能,此外,他也是这项试验的研究人员之一。

该基因疗法试验用正常基因替换患者有缺陷的CHM基因,有可能阻止或延缓脉络膜缺失症症的恶化。试验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将正常基因输送到眼睛中的细胞,尤其是能被直接送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脱离后,微量液态正常基因被注入黄斑中央凹下方。

临床试验初期,6名患者注射了新的基因药液。视功能评估包括了视敏度检测,微视野检测和视网膜敏感度测试。6个月后的试验成果发表在2014年的《柳叶刀》杂志上,试验也显示出视网膜视锥细胞以及视杆细胞功能的持续改善,并能克服因视网膜分离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接受治疗的参与者中,有两位患者能看清更多行数的视力表。由于试验取得了成功,1/2阶段试验的范围扩展到14名参与者。该试验的目标是测试试验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在两种不同载体剂量注射下的有效性。试验最新成果发表在2016年5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表明患者视敏度的提高已经维持了超过4年。

2014年,随着学术研究项目取得进展,牛津大学和惠康信托基金会又联合成立了NightstaRx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位于惠康信托基金会伦敦办公室内的新公司,希望其脉络膜缺失症基因疗法能获得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试验中9号参与者在接受基因治疗后,他描述说能看到夜空中的星星,Nightstar公司因此而得名。更重要的是,Nightstar公司的建立推动了I/II阶段试验在英国本土之外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以及德国。牛津大学团队正在谋求脉络膜缺失症基因疗法II阶段试验外科层面的进展,试验招募了30名来自英国的早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获得英国国家健康体系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Nightstar建立了国际轴心试验中心,继自然病史的夜视力‘NIGHT’研究后,术后康复的‘STAR’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美国,其它很多国际研究中心也逐渐参与进来。

8. 性染色体视网膜劈裂症的基因治疗。
报告人: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的Lisa Wei博士以及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aul A.Sieving博士

性染色体视网膜劈裂症(XLRS),是一种由单基因变异而引起的少年黄斑变性疾病,是较常见的引起青少年视力缺失的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被认可的治疗XLRS的方法。

我们正在评估使用带有正常基因(AAV-RS1)的腺相关病毒(AAV)对该疾病进行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其生物信号的一二期试验。

这是一个有前景的临床试验,它不使用安慰剂,不设置对照组,并将进行剂量递增的一二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政府编码:NCT02317887)。这项研究包括一个玻璃体下注射AAV-RS1三个标准剂量的设计。参与者将被观察和检查长达18个月之久。

这项试验的目的是探讨主要的安全性和潜在的有效性。测试的内容包括眼科评估、微视野检查,视野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眼底照片,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和血样测试。并将进行中和抗体滴度的病毒载体和抗RS1血清学检查等相关测量。

至今,三组参与者分别被注入三种不同的剂量(1e9vg/眼,1e10vg/眼,1e11vg/眼)。单眼(视力较差眼)接受玻璃体内注射AAV-RS1。9名参与者的年龄范围从23岁到72岁。接受AAV-RS1注射的最长时间为9个月。初步结果表明,10%的参与者被测出抗体。这项临床试验将持续招募志愿者。

9。全色盲CNG3B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
报告人:德国图宾根大学杜米尼克菲舍尔博士

CNGA3基因疗法试验是第一个使用rAAV8的眼科基因疗法试验,这个试验在RD-CURE联盟成员进行了大量的先期临床工作之后被批准。该团队包括在慕尼黑的马丁•比尔小组,他们在1999年设计了去除相关基因的老鼠实验,还有图宾根的眼科中心的一些小组(由Wissinger, Kohl, Seeliger, Zrenner, Paquet-Durand, Peters, Ueffing and Fischer等众多博士组成),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Stephen Tsang博士。这个联盟团队旨在进行CNGA3和PDE6A基因疗法的第一阶段临床实验。它是由Tistou and Charlotte Kerstan Foundation基金会资助,由Molday, Hamel博士, Humphries, Wijnholds博士以及 Bennett 博士提议的。

2014年,在成功使用rAAV8.hCNGA3敲掉小鼠基因的概念研究结果的支持下,我们开始了NHP研究。为期90天的研究中,在视网膜下注射剂量为1x1011 或者 1x1012的基因载体,没有相关的测试结果发生变化。特别的,所有动物的视网膜没有发生退化,发炎或者是异常增生。在STZ眼科试验(当地的CRO)的带领下,咨询了欧洲药物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之后,一项IND申请提交给了相关的(名为PEI)的国家机构,在十月份得到了授权,并且在2015年11月进行了第一例手术。

从那时候开始,接受手术的低剂量组(1x1010)的三个病人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DMC在第三例病人术后一个月后收到了临床数据,并且批准加大剂量。第一个病人剂量加大到5x1010,没有出现并发症,第二个和第三个病人被安排在五月和六月进行试验。高剂量试验将会在2016年下半年进行,并且会在12个月以后结束,后续的试验将会再持续4年。

手术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使用标准的23G ppV和分两步的半自动化注射,来产生一个水泡,用这个水泡覆盖整个黄斑区,从而使得可能发生转换的视锥感受器数量最大化。这个研究的目的是用以证明rAAV.hCNGA3对全色盲病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研究最终表明了其安全性,并且将会使用相关临床检查方法对眼部炎症进行评估,主要使用裂隙灯进行眼底检查,并进行血管造影,视野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系统的安全性通过生命体征,日常的临床化学检查以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进行评估,(包括CRP,ESR等)。免疫病理学的论文包含ELISA以及淋巴细胞活性检测。通过对血液、尿液、唾液以及泪液里的rAAV8基因组的qPCR研究来检测其在体内的分布。

效果测试包括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闪光融合频率,色觉(色感一致性,色盲检测,剑桥颜色测试),瞳孔测量,视野检查,FST,GF-ERG和VFQ25,以及A3-PRO等,并将检测结果作为患者的评估结果。

初步结果表明,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没有出现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以及炎症等并发症。在第二期结果测量中,手术后14天,最佳矫正视力达到基线水平,但在第一个月中没有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10. RPE65/LRAT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退化的临床试验新进展——QLT公司的维甲酸计划。

Koenekoop博士说他从2009年起就已经加入这个计划,并且很激动的在SMAB会议上介绍QLT维甲酸计划的最新进展。在2000和2010年,Palczewski和Gearhart小组进行了动物研究,对患有RPE65基因缺陷的老鼠和狗补充了视网醛9 cis-retinal。结果表明在功能性和结构性均有重大的效果,包括电生理和迁移率的改善。这个研究是继2008年之后在人类志愿者身上测试视网醛9 cis-retinal的效果。

在同一年,这个计划得到了加拿大卫生部医疗产品理事会TPD的许可,将这种试验药物用于RPE65和有LRAT缺陷的儿童以及青少年。试验表明这种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009年,在麦基尔大学的蒙特利尔儿童医院,14名常染色体隐性的LCA病人(单一中心),以及2010至2012年,18个年龄稍大些的常染色体隐性RP患者(多研究中心)加入了QLT试验。无安慰剂对照组的试验表明,患者的视野尺寸有了很大提高,视力有所改善,视觉皮质活跃性也有所改善。大部分的患者对于治疗效果是肯定的,但是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效果。患者的疗效与视功能参数的改善以及反应状态相关。这些结果发表在2014年的The Lancet以及2015年的PLOS-one上面。然后我们与爱尔兰的Peter Humphries and Paul Kenna 合作,他们之前和Steve Daiger发现了RPE65的显性基因突变。我们将患者带到蒙特利尔, 扩大了患病者群体,先后对RPE65杂合突变和显性突变的RP进行了QLT 091001药物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了该药物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又进行了1b期试验,对27个患者进行了重复剂量研究,并且已经完成了总计59个病例的病情演化历史研究。我们接下来计划对LRAT和RPE65常染色隐形基因突变的病人进行多中心、有对照组的试验。

11. 尤塞氏综合症基因疗法临床试验。
报告人:Jose-Alain Sahel博士; Isabelle Audo博士, 法国巴黎的Quinze-Vingts眼科医院。

与视网膜色素病变相关的尤塞氏综合症1型B,其患者现在正接受一项临床试验。该项试验有两位主要研究者:来自法国巴黎Quinze-Vingt国家眼科医院的Jose Sahel博士以及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卡西眼科研究所的Richard Weleber博士。

在这项有关基因治疗的研究中,研究者用外源正常基因替代尤塞氏综合症1型B患者有缺陷的MYO7A基因。MYO7A基因会产生肌凝蛋白,这种蛋白对感光细胞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同样,肌凝蛋白的缺失也会导致听力的渐进受损。

英国Oxford  Biomedica公司开创了一种被称为“UshStat”的基因疗法,该疗法采用这家公司享有专利全的运载系统来完成MYO7A基因替代者的导入。

处于1/2a阶段的试验,旨在研究剂量增加后的试验安全性,研究者需要考察两种剂量的外源基因注入后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为此,试验的首要成果指标是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次要成果指标则包括,测定视网膜退化进程的延迟。另外,使用标准化的视网膜分析技术,测定受治疗眼相对于未受治疗之对照眼的功能变化。美国抗盲基金会在资金上支持了巴黎方面的研究工作和临床前期的实验室工作,而这些前期工作保证了后续试验得以开展。赛诺菲(Sanofi),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医药健康企业,则为整个试验提供了赞助。

12  电子视网膜假体技术。
报告人:德国图宾根大学的Eberhard Zrenner博士。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三种电子视网膜植入方式:视网膜前膜技术,视网膜下植入技术以及脉络膜上腔技术。

电子视网膜的移植仅适合全盲的人或者那些尚存有光感,视神经以及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却依然完好无损的人。通常也就是适用于那些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现阶段,移植视网膜的目标并非能让患者重新阅读等,而是使得他们能获得一些视觉信号的输入,提高独立行动和辨别物体方位的能力。

当前,两种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假体已经获得注册批准,并且作为医疗设备,开始面向患者使用。甚至在一些国家,这些设备还被公共健康保险所覆盖。

其一,是美国千里眼公司的产品ARGUS II,它是利用视网膜前膜技术的典型代表。它拥有60个电极,可恢复患者25°视野,且已经获准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连接到电子眼镜的摄像机捕捉图像后,这些图像被传送到微型计算机,最后通过电子眼镜里的传导系统以及与眼球相连的接收系统,将这些图像回馈出来,而被我们感知。大约200名患者,在欧洲,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医疗中心接受了该项试验。在一个最佳案例中,患者视敏度恢复到20/1200,观察期超过了5年。相关实验结果也已经发表。

其二,是来自德国罗伊特林根的Alpha AMS,它则是采用视网膜下植入技术的产品,它拥有1500个电极,可帮助患者恢复到15°视野。欧洲市场已经同意其进入。在欧洲和亚洲的7个医疗中心,有53名患者接受了临床试验。初级版人工视网膜(Alpha IMS)使用寿命较短。而新的改进版人工视网膜(Alpha AMS)最近刚刚通过市场许可,在德国的6家医疗中心开始试用,未来将会被推广到法国,英国以及西班牙的更多医疗中心。这种Alpha AMS的“摄像机芯片”直接装置在退化的感光细胞下面,体外没有电子眼镜。患者最佳视敏度到目前为止可达到20/540,观察期超过2.5年。一项有关29名患者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Vision Research》杂志上。

另外还有处于实验室临床研究阶段的视网膜移植技术:
来自法国巴黎的Pixium Vision公司也采用视网膜前膜技术,其设备带有150个电极,且有外置摄像机。首例患者实验在2016年2月份完成。

澳大利亚仿生视力公司使用脉络膜上腔技术植入视网膜,迄今为止,有3名患者参与了实验,深度研究正在进行中。

日本的STS,同样采用脉络膜上腔技术,设备有49个电极,3名患者参与研究,观察期超过1年。

13. Pixium视网膜移植试验。
报告人:法国巴黎视觉研究所的Serge Picaud博士。

Picaud博士代表J.-A. Sahel教授执掌的法国巴黎视觉研究所做项目陈述报告,该项目旨在使用最新视网膜假体,恢复患者视力。视觉研究所也和法国的Pixium Vision公司相互合作。

Pixium Vision公司已针对视网膜前膜系统着手临床试验,而其产品IRIS II拥有150个电极。IRIS II具有可移植以及可升级的特性,并集成了一个智慧仿生相机传感器。

而IRIS I有49个电极,已经初步显示出其在物体识别以及抓握方面的良好成效。

所有这些试验都是在巴黎罗斯柴尔德眼科基金会Sahel教授的临床部门以及法国国家医疗中心的XV-XX眼科临床试验中心进行的。

此外,Pixium Vision公司目前正在开发新一代无线视网膜下植入设备——PRIMA,这项工作是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alanker教授的团队以及巴黎的视觉研究所共同开展的。这个类似“光电”式的植入视网膜已经成形,为即将的临床研究做好了准备。在巴黎的视觉研究所,这些法国芯片被证明在ex vivo模型中失明的灵长类动物的视网膜上有效。同时,临床前期的in vivo实验也正在非人体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展开,为接下来的首例人体实验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巴黎的视觉研究所和Gensight Biologics公司也联合起来,研发光遗传疗法,此疗法利用微生物视蛋白来启动失明视网膜的功能。使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d Boyden博士离析出来的red-sifted微生物视蛋白。视觉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灵长类动物活体身上,发现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里ChrimsonR-Td-Tomato蛋白的持续性表达。该表达水平足以在极高频率的光刺激下,启动神经元细胞,而并没有超出安全的辐射限度。为了临床试验的展开,电子眼睛最终用仿生传感器将光的强度控制在一个正常水平。所有这些成果都为临床试验铺平了道路。

14. DRUGSFORD项目。
报告人:François Paquet-Durand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图宾根DRUGSFORD联盟。

由欧盟资助的drugsford专案(www.drugsford.eu),其宗旨是为遗传性视网膜退化(RD)的治疗生产出新药。

为了克服视网膜退化遗传变异性的诸多困难,DRUGSFORD项目聚焦环磷酸鸟苷信号,并以此为其治疗的目标。同时,研发新的环磷酸鸟苷同源类似物来作为治疗药剂使用。

为了有效突破视网膜的屏障,环磷酸鸟苷同源类似物,被封装在一种新型脂质体药物运载工具里,直接被输送到视网膜感光细胞内而发挥作用。

DRUGSFORD项目联盟由实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实施。(德国不来梅)Biolog公司在生产核苷酸类似物方面世界领先,这种类似物可以定位和修饰环磷酸鸟苷信号。Biolog公司的复合剂药物被封装进一个专用的脂质体药物运载工具里,该运载工具最初由(荷兰莱顿)BBB公司生产制造。

这些新颖的复合剂药物及其脂质体配方,是在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三个不同系统里完成逐步测试。首先,体外类感光细胞培育(由意大利摩德纳大学,V. Marigo博士主持);其次,器官型移植视网膜培育(由瑞典兰德大学,P. Ekström博士主持);最后,不同种类的RP动物模型体内培育(由德国杜宾根大学,F. Paquet-Durand博士主持)。

现在,项目研究已经进入第四年,DRUGSFORD也已经生产出超过250种新型环状核苷酸类似物。其中超过180种类似物接受了无细胞检测,35种类似物复合剂接受了类感光细胞培育测试,13种类似物接受了视网膜移植培育测试,而有5种类似物接受了RD1老鼠体内测试。一种脂质体复合剂配方(LP-DF003)在RD1、RD2、RD10老鼠的感光细胞恢复过程中起到了明显作用。更重要的是,在RD2和RD10模型中,两种不同基因突变导致了视网膜的退化(Prph2, Pde6b, resp.),该配方也促使此类退化的视网膜功能形态的巨大恢复,所有这些进展是有视网膜电流图像为左证的。

因此,项目联盟也将LP-DF003配方作为临床测试的首选。
LP-DF003被欧洲药品局授予特殊药地位(EMA; EU/3/15/1462)。同时,联盟提交了相应的专利申请,而更多的专利申请正在准备中。充分利用特殊药法规,DRUGSFORD项目实施了临床试验战略,预计在八至九年的时间框架内,实现药品注册。

为了确立LP-DF003配方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DRUGSFORD最近联合了一个新伙伴——SP Process Development(瑞典南泰利耶)。而为了使产品符合这个规范,DRUGSFORD启动了一个毒理学测试计划,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潜在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几个月里,毒理学评估还将继续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展开。

总而言之,DRUGSFORD把确立环磷酸鸟苷信号作为视网膜退化治疗的一个目标。联盟还生产出新的特效复合剂,且研发出能有效将药剂送达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药物运载技术。DRUGSFORD领先的复合剂配方取得了特殊药地位,而研究者们也想充分利用相应规定,迅速推进临床试验的展开。

--全文完--

来源网址:http://www.retina.org.cn/before/NewsDefault.aspx?nid=44015

 

录入:冰琴 添加:2016-11-13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