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著述 /儿童眼病从调理脾胃论治

儿童眼病从调理脾胃论治

作者:冰琴
来自:
人气:1343
2012-05-17

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眼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带等均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脾胃具有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九窍通利。《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等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络。尤其是儿童,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营血精气皆赖于化生,故为生化之源,若脾运健旺,目得所养,则目光有神。如脾虚不运,目失所养而视物昏暗。若升降失调,浊气上犯,易患眼疾。由于脾胃积食,久积生热,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可以导致儿童的全身及眼部疾病,儿童常见的眼病有
针眼(麦粒肿):针眼反复发作,诸证不重,或见面色无华,多因脾胃虚弱,正气不固。治疗以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方药: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睑弦赤烂(睑缘炎):患眼痒痛并作,睑弦红赤溃烂,出脓出血,秽浊结痂,眵泪胶粘,睫毛稀疏,或倒睫。多因脾胃湿热,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循经上攻睑缘而发病。治宜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药:除湿汤加减(连翘、滑石、车前子、枳壳、黄芩、黄连、木通、甘草、陈皮、荆芥、茯苓、防风)。

上胞下垂(上睑下垂):上胞提举乏力,掩及瞳神,眼珠转动不灵,视一为二,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多因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胞轮振跳(眼睑痉挛):患儿胞睑振跳不能自控,时疏时频;伴有面色少华,食少体倦。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肉失养而跳动。治宜补脾益气,生血驱风。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炒枣仁、升麻、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目剳:胞睑频频眨动,眼轻度痒涩不舒、畏光、长喜揉眼,多有饮食偏嗜,纳差形瘦。多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虚肝旺,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目珠。治宜:健脾清热,消积开胃。方药:肥儿丸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黄连、胡黄连、使君子肉、神曲、麦芽、山楂、芦荟、炙甘草)。

流泪症:无时泪下,泪液清冷稀薄,不耐久视;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多因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收摄其液。治宜益气养血,收摄止泪。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药)。

暴风客热(结膜炎):胞睑红肿、白睛红赤、浮肿,胞睑内面红赤,眵多粘稠,兼见头痛、鼻塞,口渴思饮,便秘溲赤。多因脾胃积食化热,热极生风,风热毒邪交攻于目。治宜:疏风清热,化积消食。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川芎、大黄、赤芍药、连翘、麻黄、芒硝、薄荷、当归、滑石、甘草、黑山栀、桔梗、石膏、荆芥、黄芩、生姜)

聚星障(病毒性角膜炎):患眼泪液胶粘,胞轮红赤,黑睛生翳,伴有口粘纳呆,便溏。多因恣食肥甘厚味或煎炒之物,损伤脾胃,酿成脾胃湿热,土反侮木,熏蒸黑睛。治宜清热除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栀子、黄芩、生甘草)。

疳积上目(角膜软化症):多见有双眼干涩羞明,两眼胞睑频频瞤动,光线暗处不能见物,行走困难,形成夜盲,继而球结膜干燥,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角膜暗淡无光,影响视力。多因喂养不当,慢性腹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酿成疳积,精气亏耗,脾阳下陷,肝热上乘所致。治宜:调理脾胃,清热消翳。方药:归芍八味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1](当归、白芍、枳壳、槟榔、莱菔子、车前子、甘草、金银花)。

风牵偏视(麻痹性斜视):眼珠斜向麻痹肌作用的对侧,运动受限。视一为二,常伴有视物模糊,眩晕、恶心等。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下陷,内有郁热,外受风邪,脉络不通。治宜: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弱视:视物不清,或兼见小儿偏食,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欲不振。多因小儿喂养不当,日久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可致目失濡养,视物不明。治宜:补气健脾,渗湿和胃。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白茯苓、炒甘草、山药、桔梗、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

能近怯远(近视):视近清楚,视远模糊;或兼见面色晄白。多因脾胃积食,运化不畅。治宜:健脾消食,化积开胃。方药:健脾消食化积汤(张氏家传方)(焦三仙各10克,莱菔子、陈皮、山药、白术、枳壳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小儿青盲(小儿皮质盲):小儿高热之后,眼外观正常,视物昏朦,甚至失明,全身可见头晕心悸,面色少华。多因脾胃积食,食积生热,热极生风,风热毒邪交攻于目,脉络不通,以致本病。治宜:清热化积,通络明目。方药:泻脾除热饮加减。(黄芪、防风、茺蔚子、桔梗、大黄、黄芩、黄连、车前子、芒硝)。

综上所述: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密切配合,完成气血的生化,脾胃居于中焦,既是清阳之气生发之所,又是清阳之气升降之枢。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眼的功能状态。尤其是在临床上治疗儿童眼病,更应该注重调理脾胃,区分虚实,实当清则清,当泻则泻;虚当补则补,当健则健,当温则温,当消则消。脾胃虚弱,须与补益,饮食难化,宜予消导,令两者为一也,则脾运健而食滞化。诚如《东垣十书》所云:“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作者简介:张彬,男,中国著名中医眼科学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中医眼科主任已故庞赞襄教授的学术传承人。河北省中医眼科学术带头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河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从事中医眼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6年 ,擅长中医药针刺治疗角膜炎、角膜溃疡、色素膜炎、巩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后天性上睑下垂、后天性麻痹性斜视以及儿童近视、弱视等眼病。

录入:伊然 添加:2012-05-17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