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图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期刊巡礼 /西医和中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和治疗认识上的殊途同归

西医和中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和治疗认识上的殊途同归

作者:乐之翼
来自:
人气:1207
2011-01-27

医学和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7):61-62
西医和中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和治疗认识上的殊途同归
夏小平
 
(注:本文发表于医学和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7):61-62。为夏小平教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感谢夏教授特许本站转载此文。本站郑重声明,未经作者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一经发现,本站及作者保留追究后果的权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10630)
 
   
作者在主编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一书序言中写道:“虽然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但相信将来(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成果与治病疗效能够殊途同归”,这是作者对视网膜色素变性长期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心得,是对中西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认识论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的领悟,亦是对破解中西医壁垒、汇聚中西医所长、以造福视网膜色素变性病人之祈盼。
殊途者,方法迥异;同归者,结果一样。中医和西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在认识论方面的殊途同归,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的认识不同,但理念相似
西医[1]认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病因是基因异常,异常基因影响到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或/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减弱细胞内物质的转运、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的分子运转以及光的传导,最后导致视功能的衰竭。
中医将视网膜色素变性称之为“高风雀目”,在病因方面,明代的《审视瑶函》[2]认为是“人体阴阳之气失衡、阳不胜阴”,清代的《目经大成》[3]认为是“元阳不足”, 现代的《中医眼科全书》[4]认为是“阴阳失调、阳衰不能制阴;阴阳不济,阳气不能为用”。总之,中医认为“阳衰”是“高风雀目”的根本病因,并将其病机描述为: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气血不足,目失濡养;阴阳两亏,脉道阻滞。
西医认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因为“缺乏正常基因”而导致视功能退化,中医认为高风雀目是因为“阳衰不能制阴”而产生昼明夜晦暗。虽然西医的“正常基因”与中医的“阳”没有等同性,但一“缺”一“衰”,共同演绎了一个“少”的理念,即缺少正常的东西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或“高风雀目”的病因。一个“少”字,表达了注重微观局部的西医和注重宏观整体的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因认识上的殊途同归。
二、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方法一致
西医认为,既然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是基因异常,因此基因治疗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是应用理想的载体将正常的目的基因导入眼组织,使其安全、真实和长效稳定地表达,产出正常蛋白质,使光感受器细胞结构和功能不致受到破坏,使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得以维持。如果病情严重,大部分光感受器细胞的结构已被破坏,则应将正常异体的光感受器细胞或干细胞(可分化成正常的光感受器细胞)植入视网膜下腔以补充患眼视网膜中正常光感受器细胞的不足。不论是正常基因的导入或正常细胞的植入,体现的都是“补充”的理念。当然,由于目前“正常基因的导入或正常细胞的植入”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还未普遍使用,而是补充视网膜中有益于光感受器细胞生长的物质如胡萝卜素、神经营养因子、牛磺酸、二十二碳六烯酸、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以维持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
中医药物治疗是根据高风雀目病人的病史、全身情况及舌脉进行辨证,分出阴虚、阳虚和气血虚等类型后用“补”法进行对症治疗。对元阳虚衰者,治宜温补元阳,方用金匮肾气丸或人参鹿茸丸;对脾肾阳虚者,治则温补脾肾,方用还少丹;对肝肾阴亏者,治宜滋养肝肾,养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黄汤;对脾失健运、清阳下陷者,治宜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合用决明夜灵散;对气血不足者,治宜补气养血,常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等等。
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在治疗上都是用“补”的方法,以补充各自医学理论中认为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或高风雀目病人体内缺少的那些东西。尽管二者的“补”存在着补局部或补整体的区别,存在着用化学药补还是用方药补的区别,但这种立足于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而治疗理念又相当一致的现象,体现了中医和西医在对该病治疗时在认识论层面上的高度一致。
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上述“补充”的理念,除了用胡萝卜素胶囊、复方牛磺酸滴眼液、鱼油胶囊、乐息平等以补充光感受器细胞生长所需的化学物质、保护光感受器细胞、延缓病变的发展以外,还根据“脾胃者仓廪之官,在五行为土,土生万物,故为阳气之原;目为肝,神水为肾,肝为木,肾为水,水生木”等理论,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采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方法, 对高风雀目病人进行治疗,得到很好的效果,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方法。
虽然西医和中医在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二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和治疗方面认识又如此相似,这可能与它们有着共同的认识对象有关,这个共同的认识对象就是“夜盲”。不论是西医的“夜视力差”还是中医的“夜晦暗”,它们描述的都是同样的现象。对于同样的临床表现,不管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如何地不同,但在认识上能够达成一致,说明西医和中医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中存在相通之处。应该在保持各自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的前提下,将这种“相通”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发掘和揉合,以造福病人。
 
参考文献
1、夏小平.视网膜色素变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4-140.
2、傅仁宇.审视瑶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65-66.
3、黄庭镜. 目经大成.卢丙辰,张邓民,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146
4、唐由之,肖国士.中医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6:838-840
 
作者简介: 夏小平(1961~),男,江西南昌人,医学博士,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学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国际视网膜病变协会科学和医疗咨询委员会( the Retina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 Advisory Board)委员、广东省眼科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广东省视光学会委员。研究方向: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研究。
 

录入:伊然 添加:2011-01-27
<<上一条 >>下一条
友情链接
更多

Copyright @ 2005-2020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版权所有

  • 网站制作:中国盲人协会视网膜病变者委员会网站工作组
  • 京ICP备11025159号-3
  • 无障碍技术支持单位:烟台朱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